How to make your web app work offline
41 adlrocha 4 hrs 8
https://adlrocha.substack.com/p/adlrocha-how-to-make-your-web-app
Unable to load the content https://adlrocha.substack.com/p/adlrocha-how-to-make-your-web-app
Member since 2017-07-15T03:50:57Z. Last seen 2025-06-14T19:39:11Z.
2755 blog posts. 128 comments.
41 adlrocha 4 hrs 8
https://adlrocha.substack.com/p/adlrocha-how-to-make-your-web-app
Unable to load the content https://adlrocha.substack.com/p/adlrocha-how-to-make-your-web-app
如果您想加入亞洲銀行業,負責與機械學習相關的職位,科創實驗室可能會是不錯選擇。銀行會與初創公司合作,在這些實驗室中開發各類全新的技術產品。例如,花旗銀行的機械學習及其他新興技術相關職位,大部分都集中於新加坡。
然而,儘管近年來科創實驗室席捲全城 (匯豐、華僑銀行和渣打等銀行都有大力發展),但相關項目卻不一定會被其他業務所採納。始終不少技術仍被視作處於實驗階段。
Newsletter sign up Get the latest career advice and insight from eFinancialCareers straight to your inbox
Sign up 相比之下,機械學習 (ML) 卻在新加坡的技術公司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以 Google 為例,作為新加坡其中一間擴張規模最大的外資科技公司,同時亦是全球 ML 發展的龍頭企業,其求職網站目前仍在尋找 ML 方面的專才。
新加坡 Google 的機械學習相關職位主要負責開發公司核心產品的相關技術。如果您成功取得 Google Pay 的 ML 軟件工程師空缺,便需要為該公司的龐大支付平台構建新的 ML 模型、數據管道、相關功能和指標。
新加坡的另一個 ML 工程空缺則需要負責建立「用於健康和保健的裝置機械學習模型」。Google 剛於星期五以 21 億美元成功收購健康數據追蹤公司 Fitbit,令這個職位的吸引力進一步上升,而相關交易亦令 Google 對健康領域的承諾得以兌現。
Google 的新加坡辦事處亦有招聘 ML 專家,負責與合作夥伴工程團隊一同管理 TensorFlow 這個專用的 API 系統,以助第三方開發人員在 Google 的平台上構建應用程式。TensorFlow「開發者關係」負責人目前亦有空缺,相關應徵者須具備「以 Google API 或類似工具」部署機械學習解決方案的經驗。同時,您亦需要具備溝通技巧,您必須「喜歡與開發人員聯絡,並在會議平台、用戶群組、博客和新聞媒體上就最先進的技術作公開演說」。
那麼,這些 Google 的機械學習相關職位又有甚麼特別呢? 除了要加入 Google 絕非易事之外 (應徵比例顯示,想入讀哈佛大學還比較容易),而部分 ML 職位的要求門檻亦相當高。
例如,在銀行業中博士學位並非必要條件,但 Google 目前全要負責健康方面工作的 ML 軟件工程職位空缺,則表示擁有博士學位屬於「最低要求」。雖然不算特別高級的職位,但亦需要五年的 ML 經驗。
Google 是否會從銀行業挖角以填補目前的新加坡機械學習空缺還有待觀察,但當地的銀行科創實驗室應該會較難長期留住最出色的 ML 專家。就技術而言,Google ML 職位的吸引力可能一般,但薪酬卻相對較高。據 Glassdoor 及招聘機構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新加坡 Google 中級軟件工程師的基本年薪約為 19.5 萬新加破元,而銀行 VP 開發人員的基本年薪則約為 13.4 萬新加破元。
Thousands ordered masks that let them unlock their phones during outbreaks. But this viral art project doesn’t just work with surveillance technology—it works against it, too. by Angela Chen Feb 29, 2020 surveillance MS. TECH
Two weeks ago, Danielle Baskin had an idea for a tongue-in-cheek art project. Now, she’s suddenly big in China.
While talking with friends about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Baskin, an artist in San Francisco, realized that people using face mask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infection would have trouble unlocking phones that use facial recognition. (This has indeed been a problem.) She quickly created a prototype of a mask printed with a face—not “your” face, but rather unique faces of imaginary people generated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posted her idea on Twitter: “Protect people from viral epidemics while still being able to unlock your phone.”
The demand was immediate. Those interested in the idea include cancer patients who want to customize their masks, doctors who work in children’s hospitals and don’t want to scare kids—and people in China. Her invention was picked up by Chinese media, and now her waiting list has over 2,000 people on it, many of them with Chinese email accounts. And it’s not just a request for one or two masks each: one potential customer requested 10,000 masks. Eight people asked if they could be her distributor. Baskin won’t be fulfilling these orders for a while—there’s a global mask shortage right now—but the masks do work, as long as you set FaceID to recognize you when you’re wearing it.
“I think these are so cool as a social object and art object,” says Robert Furberg, a researcher who studies biometrics in health care. “It’s the fusion of something threatening and protective at the same time, and I just find that so compelling.” He is one of those who reached out to Baskin; his wife is a nurse and has complained about the inconvenience of masks and FaceID. For him, the demand itself is a form of social commentary: “It’s just so 2020.”
But while most people are simply concerned about being able to use their phones while wearing a mask, they may discover a surprising bonus. Baskin says there’s an element of anti-surveillance built in. “[The mask] appears to be working with facial recognition, but it will never actually be your face,” she says. It’s tricking the technology and protecting your biometric information: “The image is something your friends could identify as you but that machine learning can’t, and it shows that face recognition has errors.”
face mask Phone-unlocking face mask. Art against surveillance Arty anti-surveillance devices and techniques have become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from anti-facial-recognition face paint to an “invisibility cloak” that can block object detectors; from the Adversarial Fashion line that confuses automated license plate readers to the simple face masks that protesters in Hong Kong and India have used to hide their face from cameras. The media reports breathlessly on each advance, but for the most part, they are more political commentary than useful tactics for the average person. Those projects, in fact, might be less helpful if they went mainstream, because wide adoption could lead to an arms race that enables the invasive technology to route around defenses.
Even when taken simply as performance art rather than a potential solution, these designs can have a downside. Torin Monahan, a surveillance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ays such projects risk leading people to believe that surveillance is inevitable and it’s up to individual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se kinds of interventions tend to position surveillance as a universal threat to which individuals can respond and maybe should respond—but that misses how the affluent and white are positioned in a much more advantageous way than those who are marginalized and subject to police or state surveillance on a regular basis,” he says. “I worry that by commercializing and aestheticizing surveillance in these ways, we aren’t having a conversation about unequal vulnerabilities.”
Still, Monahan says that the work can also draw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of surveillance, which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concern. A recent Pew Research report found that most Americans feel they’re being constantly tracked and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 This tracks with what Kate Rose, the founder of the Adversarial Fashion line, has seen.
When she first debuted her clothing line, “the demand was enormous,” she says, and it has remained consistent since. “People were not only want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round surveillance, but were hungry for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 of it and their interest in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she adds. Wearing a certain type of clothes or using a certain type of makeup is an obvious manifestation of that feeling of helplessness, and can be used to spur others too. Individual protest may not be a substitute for collective action, she says, but when collective action isn’t taken, these garments push against the idea that “governments decide everything and I have no power.”
And legal battles are increasingly bringing this conversation into the public eye. In 2018, the New Civil Liberties Alliance, a pro bono law firm based in Washington, DC, filed a lawsuit against the small Florida town of Coral Gables for its use of automatic license plate readers. “This is one of the situations where technology moves faster than the law, and it moves more quickly than interpretation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says Caleb Kruckenberg, the NCLA’s counsel. “Obviously, from my perspective I’m hoping the courts will intervene,” he says. But if they don’t, he adds, these kinds of countermeasures are one way to continue forcing the system.
Art and life Monahan, the surveillance scholar, says that his favorite examples of anti-surveillance performance art aren’t necessarily wearable. In Belgian artist Dries Depoorter’s museum installation “Jaywalking,” for instance, visitors watch live surveillance cams to catch jaywalkers and are given the choice to report them to the police. “Those kinds of interventions are good at showing people their complicity in these larger surveillance systems,” Monahan says. “These kinds of artistic works are good because they trouble—they don’t make you feel comfortable and playful.”
For her part, Baskin intended her FaceID masks to do the same; she started the project “entirely as this sort of dystopian joke.” The internet attention has convinced her it can actually be done—that the joke can have real, and even helpful, uses even as it provokes. Baskin isn’t interested in getting everyone to go out in public wearing one of her masks, but given how little transparency there is around who is using surveillance and how, she says, “anything that makes people slightly more afraid is good.”
疫情發展至今,無論股市或實體企業都經歷一定負面影響,很多行業或多或少受到龐大衝擊,相對來說,教育行業則像醫療行業一樣,有一定的防守能力,相信不少本地家長在孩子停學狀態,仍要乖乖附上昂貴學費,應該會有同感。
然而在國內,自從2018年政策改變下,不少線下教育機構被限制與資本市場接軌,教育有關的投資一下子進入寒冬,不少有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的教育企業,例如紅黃藍等也遇到甚大的衝擊。直到近期疫情爆發,行業情況可謂更為嚴峻。相對線上教育市場由於疫情原因需求激增,線上線下一些股份的對比,例如紅黃藍和新東方線上的對比就非常明顯。其他不少線上教育企業,例如職業培訓的,線上補習的,線上幼兒學習App在近期就成為不少學生及家長的寵兒,有些App或網站的流量翻倍或以上。例如主打幫助考生準備考國內公務員試的App,就因為考試延期,以及準考生都要關在家裏,而讓App的用戶量大幅增加。
其中,用戶量較高的幾家,例如嗨學網、華圖在綫、腰果公考及粉筆網等,用戶分別按年增加10%至70%不等,其中粉筆網背後更有明星創投IDG及Matrix中國的支持,而腰果公考則有梅花創投、明勢資本作為天使及華圖資本等做A輪融到數千萬元人民幣。
網站流量增 搶灘好機會
融資最多,專注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註冊會計師、會計職稱、自考及司法考試等行業領域的線上職業教育服務商,則從清華控股、正心穀創新資本、中國文化產投基金,以及經緯中國一共融了好幾億元人民幣。
另外,線上音樂教育最大平台VIP陪練,是中國最早發展「互聯網+音樂教育」的服務機構,首創「真人一對一網上練習」,為5歲至16歲兒童提供陪練琴服務,背後投資者更善良,如騰訊、蘭馨亞洲、金沙江及藍池創投等,融到C輪拿了數億元人民幣。
在過去好幾年互聯網風投狂熱的時代,國內不少互聯網教育企業其實拿了大量的融資,然而線上教育同質化的問題也不容易解決,結果出現很普遍用錢燒出用戶量的紅海式競爭。近期的疫情讓不少線上教育網站流量大幅提升,不少有關企業也把握機會,盡量降價甚至0元服務谷大流量,讓這次疫情成為不少企業搶灘佔領市場的一個機會。在疫情過後,相信線上教育行業大量燒錢後,資金緊張的狀態下將出現行業的快速整合,哪一家風投能夠笑到最後,不久將自有分曉。
曾經,劉德華有一外號叫「民間特首」。有些人甚至認為,如果一人一票選特首,他是有機會的。
曾經,香港人還有天真,還相信這片土地充滿可能。
形象健康討好,知名度高之外,他的「政治認受性」,其實源自電影《金雞2》。片末,時間來到2046年,劉德華以自己的身份出現在電視屏幕,已是八屆香港特首了,並宣佈香港有油田,儲備用不完,香港人稅都不用交至少20年,終身享受免費教育、醫療、房屋、老人福利等等。美好香港願景無限FF,鏡頭再接上香港繁華盛世的璀璨夜景……
從此,他成了「民間特首」,但其實他的政治能量(如果有),並非來自他個人的公益事業或對社會的貢獻。
他對香港電影工業當然有人所共知並推崇的重要貢獻,但在此以外其實蒼白。不像George Clooney是著名的activist,為人道議題出錢出力,李安納度迪卡比奧對環保的不遺餘力。
他最真正關於「眾人之事」的「政績」,最偉大莫過於為明日大嶼抬轎,聲音代言,還得到林鄭的死亡之吻讚他敢言。自從做了這個靠害廣告,從此銷情狼藉,賠了形象又折運,同文馮翁要教它轉運,民間特首變了演唱會暫緩又撤回的「地獄黑仔填海華」。
銀幕上的英雄,娛樂場的政績,虛幻到底經不起真實的考驗,人間的煙火。
一場運動,一場瘟疫,民間特首銷情可升可跌。
實戰見人心,患難見執行力。自去年6月,尤其今年1月,香港大街小巷、網上網下、社交媒體內外,夾道是對李嘉誠先生的讚頌,民心所向。李超人富名一世,民望之高如今才可能是人生高峰,夾道大呼「香港,勝在有李氏力牆」,「願誠哥福壽無疆」。
由對年輕人網外一面,到「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到榮升曱甴王,然後是李嘉誠基金會的10億元「應急錢」,60天內完成對飲食業、零售業、旅遊業、固定或流動小販的資助。我有經營旅遊小企的朋友,簡而快地拿到5萬元表示敬佩又歡天喜地。政府沒有做的,他做了。
香港有油田,儲備用不完,不用交稅20年是用來J的,那10億多,到了胃,是真的。
然後是全球搜購口罩和防護物,第一批物資,13個社福機構、6間長者院舍,已受惠25萬口罩。前兩天還有贈前線醫護的N95口罩及保護衣等等等等。
政府廢炎,自己香港自己救大軍當中,兄弟爬山,香港不封關,誠哥一夫當關。獅子山、慈雲山、筲箕灣、香港仔,一樣有古天樂、杜汶澤、眾志、光榮冰室等等,及無數無名的香港人各自努力。有食人血饅頭的口罩黨、發亂世財的疫流寄生藥房,也有日本人平野鈴子單人隻手螞蟻搬家自日本運物資救香港。好友在北角,見有小店舖前放了小枱,上面放滿小樽漂白水及廁紙,請街坊免費自行拿一樽兩卷。
大家感激青衣康美樓的百佳,某夜及時突然出現平常缺貨的大量漂白水、搓手液及白米等用品;昨天百佳推出網上預售「米麵紙安心套餐」,包括米兩包,即食麵一箱,廁紙兩條,我還笑說若再加口罩、消毒水、搓手液, 就是圍爐抗疫全包宴了。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在比生命更大的危機大事前,誠哥贏晒,政府輸晒。
終身享受免費教育、醫療、房屋、老人福利是電影的fantasy,民間需要的,是利民紓困。
有人仍不忘翻誠哥舊債,說他的企業如何刻薄吸血,不會領他現在的假惺惺。我會接受這個答法:「咁講啦,佢起啲樓有幾縮骨折墮,佢個集團做生意手法如何,真係不敢恭維,如果佢依家唔係九十多,係七十幾,又會唔會都係咁做?唔肯定。人好複雜,好多面,又有好多階段,廢老打人藍絲,都可以拖阿婆過馬路。維尼如果之前有睇佢台戲,冇同佢反枱,建制同佢大家仲係同路,佢會否挺身而出?唔肯定。食物鏈最低級嘅吳秋北叫佢曱甴王,老人家九十歲要畀你當眾打面,忍得到仲係首富?反正反咗面,做番好人,做夠佢,好正常。」今次,我真心多謝誠哥,佢真係拖咗好多阿婆阿伯過馬路。
世有昂山素姬,翻舊光環一樣逝去感情如何留得住,也有誠哥,比腐臭了的諾貝爾和平獎優勝得多。
蔡英文說「年輕人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我說香港最美的風景,除了年輕人,不是夜景,是各自爬山的自救風景,是希望的豐景,香港值得更好。
當然,有民主繁榮,何用自救,民間要特首,因為政府裏面沒有
「上流寄生族」的導演奉俊昊於2月16日飛回南韓,在機場接受訪問時表示:「謝謝你們的支持,我卻更願意支持南韓人民戰勝新來的冠狀病毒。我是在美國看到的新聞,現在我會洗手表態,共同參予。」沒有多久奉俊昊還戴上口罩。奉俊昊的電影耐看,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技巧圓熟精密,從經典大師如黑澤明、希治閣那裏汲取靈感養份,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劇本含有多層次的社會、政治,甚至哲學思想,並且渾然天成地融入劇情之中,沒有說教的毛病。奉俊昊自己在學生時代即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但是他始終只是個電影藝術工作者。本來「上流寄生族」被安排於去年7月28日在西寧的FIRST青年電影展作為閉幕片展映,結果於7月27日下午由影展官方宣布因「技術」原因取消放映。一般猜測是因為南韓和中國的關係緊張。但是這緊張關係又並非突發事件,我想是因為當局親自觀片之後,嚇了一跳。貧富差距,階級鬥爭衝突這樣的題材本來不成問題,更何況奉俊昊以娛樂性豐富的黑色喜劇(上半部)和驚悚片(下半部)作為包裝;可是片中下半部起碼有兩處會被當局視為「禁忌」。
一是前管家菊雯光用手機錄影,揭露了金家一家四口的寄生奸計,並以此為要脅,制服了金家,要他們齊齊跪地,高舉雙手。菊管家還以嘲諷的口吻模仿北韓的電視新聞報導:「我們至愛的偉大領袖金正恩在看到了這騙子家庭的視頻之後,怒不可遏,於是我們偉大的領袖,在這解除核武的時代,下令將最後一枚核子彈塞進這邪惡家庭的咽喉,並且因此帶來世界的和平獎」這樣的對白如果出現在北韓,恐怕還不用等到拍成電影,編劇和製片一干人等先就給抓起來槍決了。還有一處是金基澤在臨時收容中心對兒子說的一番話:「最好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沒有計劃,也就不會出錯。萬一事情失控,也沒有關係。殺人也好,叛國也好。一切都沒他媽的關係。懂嗎?」這樣的言論說不定就把當局嚇得面無人色,立即將片下架。他們弄不懂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是盡量保持超然物外的呈現。光明樂觀健康的兒童文學只是文學的一小部分。
一個國家的國民是否成熟,就在於是否有能力去冷靜面對處理多元性的思想和異見。而且異見聽多了,反而不會大驚小怪;這就是成熟的表現。如果我對天主教有意見的話,那是因為它作為一個權力架構,還是有獨裁的傾向。這種獨裁在過往就催生了許多的「異端」和打壓異端的殘酷手段。獨裁的政權只有造就了腐敗的官僚,和只懂得吃喝玩樂的人民。強大的領袖只會產生弱勢的人民,不會獨立思考,只會得服從。這樣似乎給領袖帶來了莫大的方便,殊不知一旦出了問題,人民不知道怎麼去應對,一切的毛病立竿見影,徒然成為負擔,因為長期在家長式的極權管治下,勇於表示一點獨立意見的人卻又立即就遭到打壓,其餘的大多數早就被養成為被動而依賴成性的小孩。強大的國家依靠的不是強大的領袖,而是強大的人民,而強大的人民先要會得獨立思考,而不是唸教條,呼口號。思想成熟,言行負責的人民,才是國家的真正財富和希望。
投資要賺大錢,定要找出股王。任何行業都有機會出股王,只是某些行業會出更加多股王而已。就似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球王,只是高個子打籃球更着數。無關公平,只是基因決定格局和高度而已。要找股王,先要找行業。
長線投資才能享受複利滾存,故選行業先要看需求是否長期存在,並不會輕易被替代。如金融業佔英美股市比重,長期維持在兩成左右,100年前是這樣,100年後也是這樣。
鐵路曾佔美國股市近半比重,但現在呢?即使加上航空也沒有。石油、航運等也曾一度主導股市,但只有消費類才能一路長虹。
不斷成長保護購買力
消費也會有內部替代的,但飲料卻是個很好的行業。現在全球500大企業中,只有十多家有上百年歷史,大部分都是飲料公司,如白酒、汽水等。
需求永遠都會存在,但供應卻會隨技術革新而變化。最簡單的如飛機取代鐵路,社交媒體取代媒體,新能源取代石化能源。銀行曾經是很好的行業,現在也遇上互聯網的挑戰。從前人們把錢存在銀行,現在存電子錢包。支付從前銀行一手包辦,現在互聯網公司也能做到。加上近年監管要求愈來愈嚴格,銀行是否仍是第一流行業,值得再三斟酌。
最好行業有那些特徵和條件?一是能不斷成長,保護購買力。美國GDP增長2%多一點,中國則約6%,科網大多能保持兩成以上增長,白酒則每年加價近一成。大家都需要這樣產品和服務時,這類產品和服務就特別容易加價。你會因加價而中斷保單嗎?會因Facebook加價而不下廣告嗎?會因可樂或白酒加價而不喝嗎?醫療需要亦一樣。好行業總有辦法跑得快過GDP。
好行業第二個特徵是高股本報酬率(ROE, Return on Equity)。投資賺大錢是通過複利滾存,企業做生意也一樣。今年做100元生意,盈利是50元,當然較10元好許多。把賺到的再投資,一路滾存下去。成功不是做什麼事都成功,而是把擅長的事不斷重複做。一年看似分別不大,但幾十年下來,則是幾倍和幾百倍的分別。
用戶黏度高難以替代
當然這盈利是真實的現金盈利,而不是賬面數字。賬面賺10億元,現金流卻流出10億元,哪來複利滾存。科網大多是輕資產模式,最易產生現金流,把業務需要的資金再投資後,全都派回給投資者或回購。市場給科網高估值,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三是難以替代。最好是用戶黏度高,不斷重複使用。如可樂,喝了便想再喝;又如藥品,許多慢性病的藥物需長期使用。還有Facebook和YouTube,沒人逼你上去的,但人們就是願意每天都上去。又如一些辦公室軟件、網購平台、手機遊戲,人們習慣了就繼續用,好像戒不了似的。用戶人數不斷上升,每天貢獻時間和金錢。對投資者來說,這樣的行業是否份外吸引?飲料和醫療是一流行業(因還有研發和生產),科網則是超一流行業。
可能有幾年幾月也有一些行業板塊表現很好,但長期來說,只有一少部分行業能長期表現良好。便似畢非德不是年年第一,但每年總能漲一些,長期下來便是第一。科網、醫護、教育、飲品、家電等都值得長期關注。
筆者為證監會9號業務持牌人
hcl.hkej@gmail.com
(編者按:郝承林最新著作《致富新世代3──你也可以的穩健發財派》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香港經歷去年史無前例的示威抗爭後,本以為可以暫時喘一口氣,豈料踏入新一年不久,又遇上前所未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潮,經濟受到更加沉重的打擊。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達百分之三點四,連升四個月兼創三年多以來的新高。奈何屋漏偏逢連夜雨,滙控集團日前在披露業績時宣布大重組,未來三年計劃全球裁員三萬五千人。
滙豐銀行乃本港最大僱主之一,員工總數超過三萬人,集團「瘦身」若波及香港業務,必進一步衝擊本已脆弱的就業市場;一環扣一環,去年第四季按年收縮百分之二點九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本季肯定慘哉,經濟陷入更深的衰退。政治壓力與經濟現實左右夾擊,政府開庫濟民勢所必然,繼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五宣布派錢二百五十億元抗疫(剛預告不止此數),就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下周三發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再落實「派幾多糖」。
今次肺炎疫情無疑是巨大危機,本港每次遇上大風大浪,圍繞聯繫滙率存廢的爭論都會熱起來。國際炒家手影一現,財金官員例必第一時間重申聯滙制度行之有效,不會亦毋須改變,可是棄守聯滙的揣測依然屢見不鮮。
在社會事件鬧得滿城風雨的去年,著名對沖基金經理巴斯(Kyle Bass)三番四次唱衰香港,金融管理局雖一再提出有力反駁,但無阻「大鱷」逆流挑機沽空港元。英國《經濟學人》亦插上一嘴,本月初發表文章(題:A train of troubles),質疑香港捍衞聯滙的決心是否一如官員所說般堅定不移。
該份周刊問了一個也許存在於許多人心裏的問題:《基本法》只保證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至二○四七年,從現在起計,較三十年按揭貸款有效期還要短。限期過後,大有可能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屆時有否必要擁有獨立貨幣頓成疑問。即使「一國兩制」得以延續,香港與內地經濟早已高度融合,二○四七年後只會更加密不可分,本港為何還要死守聯滙?
言之下意是,既然變局遲早出現,倘若市場再度測試香港捍衞現行幣制的底線,不排除當局「借勢」讓港元與美元脫鈎,選擇早一步在貨幣政策上追隨經濟周期更相近的中國。
此番論調並不新鮮,惟遠的不說,新冠肺炎令內地生產活動停擺,儘管不少省市已按計劃復工,復產率仍偏低,今次廣泛性供應鏈斷裂非同小可,重挫經濟,同時窒礙供港物資,港人極可能備受失業惡化和通脹升溫雙重打擊。香港七百五十萬人口與內地十四億人口連繫之深,從民生領域已可窺一斑。
港美經濟步伐經常出現不協調,聯滙制度孰利孰弊,各方「拗」足三十餘年。問題是,香港放棄聯繫滙率就如中國拋售債券反制美國,想像空間永遠存在,政治意涵極大,付諸行動卻絕非部分論者說得那麼簡單。中國坐擁美國國債逾萬億美元,為世界第一。這個數字看似龐大,如果對比美國國債成交額每天達五千億美元,中國所持美債只相等於兩天交投量,即使坐言起行狠沽,債市經過短暫劇烈波動後,供求最終會回復平衡,實無必要白忙一場。
去年下半年,本地示威抗議無日無之,沽空港元活動確實有所增加,但熾熱程度怎也不如中國突然容許人民幣貶值的二○一五年「八.一一」滙改後。香港外滙儲備於去年第三季略減,反映資金有輕微外流跡象,可自此以後重現穩定;而金管局的數字顯示,港元存款較一年前不減反增。證諸數據,炒家趁「走資加劇」狙擊港元之說顯然站不住腳。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鄰近國家如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面對新冠肺炎衝擊經濟,爭相減息或容許幣值有序下調,惟香港受制於聯滙制度,自主調節貨幣政策這個選項並不存在,抗衡經濟逆境加倍被動。踏入二○二○年,美滙指數呈現五年來最大的年初升幅,與美元掛鈎的港元相對區內貨幣難免偏強。本地經濟千瘡百孔,出口競爭力又不如對手,不禁令人想起,在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後,港元仍隨美元變強,最終只能透過慘痛的通縮及資產貶值來實現自我調節,其後更被沙士疫潮推至谷底。正所謂前車可鑑,本港金融幣制保持穩健縱無懸念,經濟寒冬恐怕更加難捱。
[#沈旭暉隨緣家書] 彭博文章再思:香港是「failed state」嗎?
彭博社日前發表評論文章,作者是曾長期為路透社工作、居於新加坡的Clara Ferreira Marques,她以「failed state」形容香港特區政府的抗疫表現,成為國際熱議。
「failed state」一般譯作「失敗國家」,自然令個別人士懷疑她有意推銷「港獨」。其實我們說過很多次,英文的「state」、「nation」、「country」各有不同定義,而且各自和「主權」的關聯都非必然,但在一切動輒上綱上線、不重視社會科學訓練的華文世界,自然「不會分那麼細」,才不斷庸人自擾。
在國際關係學界,「失敗國家」經常和「流氓國家」交替出現,英國戰略家Robert Cooper的分類是源頭之一。
- 根據Cooper分析,世上最先進的政體是「後現代國家」,他們把主權昇華到超國層次,容許普世價值凌駕主權,提倡國際合作,反對單純利益最大化的國家行為,典型例子是歐盟,還有加拿大、日本等。
- 然後是「傳統現代國家」,也就是現實主義主導的強權,例如中國、印度等。
- 至於連國家基本功能也未能提供的,就是「前現代國家」、「失敗國家」或「脆弱國家」,典型例子是索馬里;不少裙帶資本主義國家,或過度開發天然資源的政權,也在一輪虛火後落入此列,典型例子是太平洋島國瑙魯。
- 而在美國眼中,那些打壓人權、刻意製造區域混亂、輸出大殺傷武器的現代國家,屬於應被取締的「流氓國家」類比,例如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卡達菲時代的利比亞、塔里班時代的阿富汗等。這些國家之間「被聯盟」,就是所謂「邪惡軸心」。
根據上述定義,香港自然未成為教科書的「failed state」,但正如彭博那位作者所言,卻有了苗頭。就像超市搶購行為,除了作者提及或暗示的委內瑞拉、津巴布韋、前蘇聯,即使是新加坡,近日也不遑多樣,這方面並非香港獨有。但「failed state」也有非物質定義: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的能力、政府保護市民的能力等,要是統統失去,也是「失敗」。
在過去八個月,香港特區政府的公信力跌至歷史新低,特首民望徘徊在20%,市民普遍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這次疫情,政府堅拒對來自疫區的非本地人封關,滿意政府表現的只有10-15%,市民對一切物資的歇斯底里,反映他們不相信政府會在政治正確和人民生命之間,作出理性選擇。至於最被公眾詬病的警暴,令港人不斷嘗試訴諸國際援助,擔心官方武裝的過度武力已失去一切制衡。
由是觀之,香港逐步失敗化,卻是現實,只是以自己的特色出現。借用Cooper的四級世界觀,我理解的香港現狀,齊集了不同種類的元素,大概是這樣的:
明報,2020年2月19日博文章再思:香港是「failed state」嗎?
彭博社日前發表評論文章,作者是曾長期為路透社工作、居於新加坡的Clara Ferreira Marques,她以「failed state」形容香港特區政府的抗疫表現,成為國際熱議。
「failed state」一般譯作「失敗國家」,自然令個別人士懷疑她有意推銷「港獨」。其實我們說過很多次,英文的「state」、「nation」、「country」各有不同定義,而且各自和「主權」的關聯都非必然,但在一切動輒上綱上線、不重視社會科學訓練的華文世界,自然「不會分那麼細」,才不斷庸人自擾。
在國際關係學界,「失敗國家」經常和「流氓國家」交替出現,英國戰略家Robert Cooper的分類是源頭之一。
- 根據Cooper分析,世上最先進的政體是「後現代國家」,他們把主權昇華到超國層次,容許普世價值凌駕主權,提倡國際合作,反對單純利益最大化的國家行為,典型例子是歐盟,還有加拿大、日本等。
- 然後是「傳統現代國家」,也就是現實主義主導的強權,例如中國、印度等。
- 至於連國家基本功能也未能提供的,就是「前現代國家」、「失敗國家」或「脆弱國家」,典型例子是索馬里;不少裙帶資本主義國家,或過度開發天然資源的政權,也在一輪虛火後落入此列,典型例子是太平洋島國瑙魯。
- 而在美國眼中,那些打壓人權、刻意製造區域混亂、輸出大殺傷武器的現代國家,屬於應被取締的「流氓國家」類比,例如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卡達菲時代的利比亞、塔里班時代的阿富汗等。這些國家之間「被聯盟」,就是所謂「邪惡軸心」。
根據上述定義,香港自然未成為教科書的「failed state」,但正如彭博那位作者所言,卻有了苗頭。就像超市搶購行為,除了作者提及或暗示的委內瑞拉、津巴布韋、前蘇聯,即使是新加坡,近日也不遑多樣,這方面並非香港獨有。但「failed state」也有非物質定義: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的能力、政府保護市民的能力等,要是統統失去,也是「失敗」。
在過去八個月,香港特區政府的公信力跌至歷史新低,特首民望徘徊在20%,市民普遍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這次疫情,政府堅拒對來自疫區的非本地人封關,滿意政府表現的只有10-15%,市民對一切物資的歇斯底里,反映他們不相信政府會在政治正確和人民生命之間,作出理性選擇。至於最被公眾詬病的警暴,令港人不斷嘗試訴諸國際援助,擔心官方武裝的過度武力已失去一切制衡。
由是觀之,香港逐步失敗化,卻是現實,只是以自己的特色出現。借用Cooper的四級世界觀,我理解的香港現狀,齊集了不同種類的元素,大概是這樣的:
明報,2020年2月19日
2月19日,周三。要估中那一間公司,全年股價表現最勁,近乎不可能。但投資不同賭馬,沒有必要估中冠軍,無需估中位置,只需貼中股價有一定表現的好公司,這點其實並非太難。因為好公司數目少,頂級又有人氣的來來去去不過局限於一小堆。可惜,買中好股這個投資第一關,依然難倒好多人。留意,貼中與買入不同,前者係得個噏字,後者關乎實際行動,真金白銀。
十年漲十倍
隨便問問,那些美國科技股稱得上一流,阿茂都數得出蘋果、Alphabet、Facebook、微軟以及亞馬遜。但再問問幾多人已經擁有,人數就未必太多。再問問幾多人已經落下重注,估計就更加少。即使好股,依然有大把理由,令投資者耍手擰頭。去年初不願投資蘋果,理由可能是「iPhone銷量長遠計好難有大增長。盈警亦令人擔憂」今年不願投資蘋果,理由可能是「已經升咁鬼死多。」不願投資亞馬遜,理由多半是「亞馬遜P⁄E高得離譜,實在買唔過」。
今日蘋果粉絲,焦點已經轉去5G、AirPods、 Apple Watch、Apple Pay以及其他服務收入。至於亞馬遜,記憶中,近年股價從來未平過,只有好貴與超貴。利潤大部分攞去再投資,折舊鬼咁死大筆數,E要大升,確實不易。但隔一段時間,投資效益出來,利潤會突然三級跳。去年賺115億美元,比較2015年大概六億,增長實實在在,只不過股價永遠走在利潤前頭。儘管時不時就遭到懷疑,蘋果這隻哥斯拉,隔一段日子,體型又大一個碼。儘管一直背負P⁄E超高這個原罪,亞馬遜股價,依然五年升五倍,十年升十倍。所以貝索斯(Jeff Bezos)沽區區200萬股,已經可以套現40億美元。
再舉一個例子。認為Alphabet唔夠好,去年聽過最多的理由是「Alphabet成日被罰,業務多但大部分業績靠廣告撐起,獨孤一味,規模已經如此大,高增長好難繼續。手機業務又無法與蘋果匹敵,搞雲計算以及智能音箱又輸畀亞馬遜。」期間股價照樣反覆上升,連環破頂。今年仍然有大批人,繼續堅持,唔肯投資,普遍理由大概是「盈利增長放慢,私隱問題與監管趨勢對公司未來可能構成更大威脅等等。」Alphabet收入超過1600億美元,收入增長依然有近兩成,其實唔差。YouTube近年發力,Google Map大有搵銀潛力,雲計算增長亦快。Alphabet終究並非無敵,執意要搵負面,一定有。
信心vs疑心
就算一般人心中一等一好公司,一講到要真金白銀投資,大家就好多疑問,見到好多瑕疵與細裂紋。股王都不可能完美,要雞蛋裏面挑骨頭,一定搵到。股王都不可能日日受歡迎,業務遇阻礙,或者股價升得太急,經濟大環境遇上不穩定氣流等等時候,自然有人大潑冷水。
投資是個信心與疑心不停搏鬥的過程。即使一開始信心十足,但好快,疑心就會開始腐蝕信心。太多消息,太多理由,從四面八方飛來,令人擔心公司未必如想像中好,今日好未必明日繼續好。好公司,股價亦不可能沒有天花板。不知不覺,因為輕微壞消息,因為股價升得太急太勁,因為種種因由,信心會慢慢流失。信心流失,輕則令你三思而後行,拖慢投資步伐,最後付出更貴代價。重則令你三思四思五思後決定放棄,結果錯過大好機會。就算已經下定決心,買定離手,疑心病一發作,亦會令人拿拿聲起身走人。好好一匹千里馬,騎幾步路就放棄。日後見到股價一次又一次起飛,後悔死。
小時候喜歡追宮廷劇。最令小畢疑惑的,是為何連絕世明君,稍微聽到少少讒言,對有功大臣,都會立刻變臉。屢立戰功,對國家安全起關鍵作用的大將,照樣被深度質疑,卸去兵權。忠言死諫的清官,照樣被貶到無雷公咁遠。長大後,完全明白,疑心破壞力可以好大,再聰明再有智慧,都未必有辦法降服。不大相信小股民多數都太水皮,正盲毛,唔識貨。真正打敗小股民,不是大鱷,而是小股民自己的多疑之心。
股評五時花六時變
解救辦法?美國最大物流地產商Prologis金融風暴時候遇上大麻煩,急需集資。當時通世界對公司前景都十分懷疑。高層對投資者講了這句話:「Don't listen to what we say, watch what we do。」少點關注五時花六時變的股評,將焦點放在公司所做的實事,產品在市場得到的客戶反應。睇事實,比一切都重要。沒有證據出現大問題,市場噪音可以少理,事實證明有大鑊嘢(好似波音、富國銀行之類),方才需要認真處理。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投資有千百種道理,例如買股票就是買企業,長線投資才能享受複利滾存、安全邊際、能力圈等,但有一種很重要卻很少人說的,那就是投資有關國運。
畢非德和格拉罕都是投資宗師,投資風格和回報卻不一樣,有人說是因為他們的投資經歷各異,但更大可能是畢非德對美國的前景更樂觀。
從1906年到1956年的50年間,格拉罕都經歷了什麼?先是1907年的華爾街大恐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1906年的105點,跌至1907年的55點,最後要由大銀行家摩根大通出面才擺平,此事更直接促成了聯儲局成立。
畢非德格拉罕風格迥異
股市好不容易從低位反彈,然後又碰上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幸好主戰場在歐洲,美股只是橫行而沒有大跌,並迎來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汽車、電影、無線電快速普及,道指一口氣衝上1929年最高的381點,然後便遇上惡名昭彰的「黑色星期二」,單日大跌13%(格拉罕差一點便破產),再輾轉下滑,至1932年的41點才見底。
大蕭條讓美國失業率一度升至20%,美國並在1941年至1945年陷入二戰,道指要到1956年才突破500大關。長期顛簸令格拉罕十分謹慎,並在股市剛創出新高時便退休(64歲)。
畢非德生於熊市之末(1930年),讓他天生便較別人樂觀。他在少年時看到股市波動,在書上讀到股市的暴升急挫,在創業(1956年)後經歷過一個又一個的股市周期,但他依舊是義無反顧的看好美國國運。
創業頭幾年,畢非德便把本金翻了好幾倍,但美國卻在1962年捲入越戰,且愈陷愈深。人人認為美股即將下跌之際,道指卻在1972年第一次升穿1000點。1973年美國退出越戰,股市則遇上僅次於大蕭條的危機,道指下挫一半到577點,巴郡甚至跌了超過一半。道指要到1982年才再次升破1000點。
正當人們以為將一帆風順之際,八七股災讓巴郡股價從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1990年波斯灣戰爭讓巴郡從8900美元跌至5500美元,1998年至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從80000美元跌至40000美元。
青出於藍因看得夠遠
從美股整體走勢經驗看,畢非德要比他老師幸運,但從中間的曲折波動來看,兩人的經歷其實是不相伯仲。然而,畢非德看得更遠,他堅信美國人有創意、有創造財富精神,不管遇上什麼困難,美國經濟總能不斷其自我修復,美股總是能持續創出新高!他對美國國運的信任,讓他比任何人都要樂觀。
格拉罕64歲時見好就收,畢非德卻有超過75%財富是在65歲以後才賺到的。投資就是用時間換取財富,年輕時想明白道理,然後就用一生去信守。愈早想明白,投資回報便愈好。
畢非德說美國立國200多年,從沒有人看空美國而成功的。那麼中國呢?中國第一個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在1990年成立,不久後便遇上宏觀調控、還有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金融海嘯,中國卻一路攀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股市大方向也是向上的。
儘管近年指數表現普通,但不少行業如科網、白酒、醫療、家電等卻能不斷創出新高(且看這幾個板塊出了多少千億富豪)。中國經濟固然有不少問題,但大部分人都高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卻低估了中國人的創意和對財富的渴求!
在困難的時候,想一想對國運前景的判斷。美股多年表現穩定,固不待言。中國也可能即將迎來拐點,以科網為首的新經濟股份,將取代中資金融股成為指數主力,中港指數可能即將再次騰飛!
筆者為證監會9號業務持牌人
hcl.hkej@gmail.com
(編者按:郝承林最新著作《致富新世代3──你也可以的穩健發財派》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立場報道2020/2/17 — 15:42
AAA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不少藝文活動紛紛叫停,當中又以表演藝術最受影響。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影畫戲等本地藝團則善用線上平台,將作品上傳網站供觀眾點播,公眾即使足不出戶,也能欣賞藝團演出。此外,台灣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等各國藝文機構均設線上展覽,大家可善用這些資源,將藝術帶進家裡。
城市當代舞蹈團早前推出網上節目頻道,觀眾可在該頻道以點播形式(On demand)觀看CCDC歷年作品,包括黎海寧編舞的《Plaza X與異變街道》、黃狄文編舞的《小龍三次方》、桑吉加編舞的《Re-Mark》等。每套作品需均需付費觀看。
劇團「影畫戲」過去亦曾將《盛宴》及《失戀之後》的演出錄像紀錄上傳網絡,供公眾免費觀看。近日,劇團在Facebook宣布解決版權問題後,會再公開一齣新劇於平台播放。
廣告
海外博物館 網上展覽免費睇
其實不少國外博物館及藝術館均設有線上展覽,如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線上展覽」便設虛擬實境、真人影音口述等;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亦有提供虛擬實境的導覽,帶讀者走訪展區各個角落。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大英博物館等則會將精選館藏照片上傳官網,並附詳細介紹。
目前世界貧富懸殊,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美國打從2011年9月的佔領華爾街運動開始,年青人便對財富分佈不均,深感不滿,經濟思想開始向左傾,2016年民主黨的社會主義思維傾向明顯化,桑達斯在初選時,給予希拉莉甚大威脅,今年桑達斯已經79歲,老翁一名,但依然得到年青選民擁護,在一眾名不見經傳的民主黨初選總統候選人之中,有機會勝出,原因便是他的分配主義得到年青人認同,但實際上,如果桑達斯代表民主黨上陣,特朗普便會笑呵呵,美國人的主流意見至今還是難以接納桑達斯的北歐思維。
最近十二、三年來的財富分配愈發不均,與2007年的美國次按危機,2008年的金融海嘯有莫大關係,兩者皆令股市大跌,金融市場跡近崩潰,歐美經濟陷入不景氣,各國中央銀行跟隨美國聯儲局實施量寬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中國在2008年後由溫家寶主持「大水漫灌」(四萬億元人民幣投放在基建),於是各地連環削減利率,歐洲日本今天已達負利率境地,美國利率已達數十年新低。既然央行印銀紙放水,利率低迷,市面充斥的貨幣走向何方?只有兩個途徑,央行的幻想是銀行把新資金投放(借貸)所有需要的企業,支持新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帶動經濟復甦,但這只是政策的「初心」,實際上,金融界透過QE得到資金後,只有少部份投入企業,大部份是為了避險,留在銀行,成為「超額儲備」,這些超額儲備用來賺取額外收益,大舉買入國債與藍籌股票,2008年至今的美國牛市就是靠QE支持的。高科技公司興起,是另一個股市興旺的因素,於是能買入股票,能長揸股票不放的人有福了,財富(賬面上)不斷增長,有股票便愈來愈富,沒股票的便相對地愈來愈貧窮,新的堅尼系數發佈後,令年青一代愈發不平。OECD的數字顯示,自2006年至今,全球GDP增長19%,但世界股市總值增長34%,股市增長快過GDP,誰人最得益?當然是股票投資者。金融時報(2月11日)的報導指,1990年最有錢的1%家庭擁有1.2萬億美元美國股票,其他家庭擁有1萬億美元。到了2019年9月最有錢的1%(Top 1%)擁有56%美國股票,共21.4萬億美元,另有90%家庭擁有12%的股票,總值4.6萬億美元。30年來,股票增長了10倍,大戶當然最得益,目前,歐洲要繼續量寬,特朗普不停迫聯儲局量寬至負利率,世界性貧富懸殊勢將有增無減。香港情況又如何?香港人信買樓多於信股票,又有聯繫匯率不能碰的因素,過去30年不買樓,注定相對貧窮!香港樓價不斷上升,除了求過於供外,QE導致超低利率是很重要的因素
瘟疫蔓延,有朋友終日以酒精洗胃,說多喝酒,多消病毒。明顯,在呃酒飲,gag又爛。
我自己基本上酒喝少了,酒飯局自動戒嚴,自律負責,減少社交。
有讀者問,這時勢喝什麼酒好,我秒答:Hot Toddy。
聽過Connor Reed這個名字沒有?他是一個來自北威爾斯的英國人,25歲,教師,三年前到了中國,時運高去年去了武漢教英文。他告訴英國小報《The Sun》自己是英國第一個中了武漢肺炎伏的患者,且徹底痊癒了,靠的是喝「熱威蜜」("glass of hot whisky and honey")。
當然,《The Sun》你都好信。
Reed先生的故事,聊作疫情花邊,大家輕鬆吓囉。是咁的,他說自己呼吸困難,惡咳纏身,最終入院,被確疹武漢肺炎,住了兩星期醫院。但他拒絕服用任何醫生處方的抗生素,也不肯服任何藥物,最終靠飲傳統治病配方:熱威士忌加蜜糖,至無酒可喝,便痊癒了。
哈。如果是真的,你會買到口罩,買到火酒,買到米,買到廁紙,但不會搶到威士忌和蜜糖。
但「熱威蜜」,或者「熱檸威」,即洋人的特飲"Hot Toddy",都是好嘢來的,我有時都會給自己或好友弄一杯,尤其寒夜。
別以為熱暖的酒不好喝,寒天喝一口溫熱的酒,有古廟野寺避雨的及時救急,如破窗亮起夜燈的貼心扶危。 試過冷的人便會珍惜暖。朱熹也說「溫酒正思敲石火,偶逢寒燼得傾杯」。
關羽溫酒斬華雄,《三個演義》經典一幕,說曹操教釃熱酒一杯,給自動請纓去殺華雄的關羽飲了才上馬。關公卻說酒先斟,我回來飲,然後策馬馳去。未幾,他已提着華雄首級回來,擲於地上,酒尚溫。都幾型。
Hot Toddy,源於19世紀,一般是指威士忌+糖/蜜糖+鮮檸檬汁+熱水,有的還會加一上香料如肉桂,洋人還用它治感冒。諾貝爾文學獎得主William Faulkner,不知有否把他馳名的意識流和激情,都放進他特愛的hot toddy。
《The Great American Writers' Cookbook》說, Faulkner喜歡扮醫生,以他獨步天下的神聖hot toddy,替親友醫治冬寒。他精明地決定了誰幾時需要服用,"administered it to his patient with the best bedside manner of a country doctor"。他會走入廚房,「拿出大大的玻璃杯,倒入約半杯 Heaven Hill bourbon,加一大湯匙糖,半個檸檬榨汁後也掉進杯裏,攪拌直至糖都溶掉,然後把杯子注滿熱水,禮成。杯子一定要有potholder防燙,呵護他的病人免被灼傷,並定必要放在銀盤奉上。」太貼心了。
媽媽說,小時候我傷風着涼,便會下點點拔蘭地混入牛奶給我喝,小的喝得津津有味,其時我不過三歲。所以孩子長大了若成了酒鬼,倒是家長害的,起碼在我家是。Potholder呢,是貼心家常,但我更愛銀器glass holder。從小到大,我一直心心眼我爸的兩樣銀器,一是他書桌上的方形小銀碟,他用來放白蘭花的,盛一泓淺水,放些跟阿婆買的白蘭花,寫字時就是陣陣清芳。另外就是他一套連銀器glass holder的酒杯,銀的glass holder雕晒花,玻璃杯是藍色的,曰:King Blue,挺姣的,我們用來喝熱mulled wine,沒有hot toddy。都好啦。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hot toddy也有用其他烈酒如Rum和Brandy來做的,更有Chai Hot Toddy和Chai Rum Hot Toddy。
前者,和「正常」hot toddy差不多,但烈酒的選擇除了威士忌,還可以用拔蘭地,加入鮮檸檬汁+糖/蜜糖+熱水,再加black tea和chai的香料如肉桂、豆蔻和薑,最後少量heavy cream。後者,烈酒用Rum,加入熱水+糖/蜜糖+鮮檸檬汁這些膽之外,混入的茶可以是English Breakfast tea或錫蘭紅茶,香料除了肉桂條豆蔻,還會再加丁香、八角等,都是mulled wine家族的好東西,看見差不多已通鼻塞。
專家已經提醒,說治療武漢肺炎的東西可以在廚房內找到是假的。坊間訛傳什麼麻油、威士忌、蒜頭、泡菜,甚至《長江日報》說喝雞湯可以把肺炎喝好,拜託都沒醫學根據。
至於Hot Toddy,熱飲永遠對受寒感冒的身體好,酒精行氣活血,內裏又有不乏多款增強免疫力和增加維他命C 的檸汁和香料等,肺炎未能治好,都能「一杯溫酒祛寒潮」。